11月1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联合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在闵行校区木兰楼A200举办了“老同志讲中国故事、交大故事”活动,主题为“强国有我谱新篇,思源传情述华章”。本次活动邀请了原陈云纪念馆党总支书记马继奋老师,向低碳学院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讲述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陈云同志的事迹,旨在提高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马继奋老师从陈云同志青年时代的先进事迹讲起,详细阐述了他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等历史时期的关键贡献。陈云同志出身贫苦,其少年时艰难求学的经历令各位学员无不动容。他先后参加了五卅运动和工人罢工运动,在革命斗争中学习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精神,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陈云同志经受了伟大斗争的洗礼,在各种外界的干扰、冲击中明确了初心,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在马继奋充满感染力的讲解中,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陈云同志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的精神,也让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马继奋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学习的重要讲话引入课题,强调学习党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本次活动让参会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学生感受到了陈云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进一步增强了党性修养,激励他们继承和发扬陈云同志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学生们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听课感想:
马劲
在参加《党史印痕 向不忘初心的典范陈云学习》讲座后,我对党的精神有了深刻理解。马继奋老师让我全面了解了陈云同志的生平和贡献,感悟到党的光辉历程。陈云同志坚持真理、原则,实事求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将服务人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学习党史,汲取智慧,继承党的传统,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黄秋实
陈云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从30年代起担任党中央领导,参与了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对党中央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重要影响。在本次学习中,我们重点了解了陈云同志坚守信仰、在革命和经济建设中坚守底线的高尚品质,以及他的勤勉工作作风和廉政思想。这些事迹和品质是所有党员应学习实践的,我将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将这些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吴婧怡
今天在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同了解了陈云同志的事迹,深受触动。陈云同志一生坚守信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体现在经济等工作中每一个决策里,对稳定新中国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在复杂局势面前,陈云同志展现出非凡智慧,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他的廉洁奉公、克勤克俭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以陈云同志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品质,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守初心,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在平凡岗位上铸就非凡。
陈光伟
通过马继奋老师的讲述,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陈云同志的事迹。他于14岁时离开家乡青浦,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开始接触先进思想。在这里,他勤奋工作,刻苦学习,接触进步思想,从一名普通学徒成长为优秀的工人领袖,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广泛阅读报刊书籍,坚持学习英语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知识,在学习和斗争实践中,他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立志“专干革命”,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动摇。我们也应该以他为榜样,坚守信仰、坚持真理、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寇佳
本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马继奋老师在《党史印痕——向不忘初心的典范陈云学习》中,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辈如何在平凡中铸就非凡。陈云同志和革命伟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念,为革命奋斗,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次讲座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精神的洗礼。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将传承陈云同志的精神,坚守初心,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陈禹年
在马继奋老师的带领下,我对陈云同志的一生有了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党性教育的重要性。陈云同志作为党的杰出领导人,他的一生是不懈奋斗、坚持真理、勇于担当和不断学习的典范。他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以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启示我作为一名党员,要始终保持忠诚。陈云同志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现的担当和斗争精神,让我认识到作为党员要勇于面对挑战,增强斗争精神。他清正廉洁、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明白作为党员要保持清正廉洁,遵守党的纪律,接受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这次学习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激励。
办公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银莲路3号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
官方邮箱:culcc@sjtu.edu.cn
©2020 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版权所有 沪交ICP备201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