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工程热物理学会科普大讲堂第二期“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转型:机遇与挑战”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地普及碳中和愿景下能源绿色转型的相关科学技术知识,6月24日上午,由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主办的“生活中的工程热物理·科普大讲堂”第二期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振华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院长赵长颖作题为“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转型: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秘书长齐飞主持。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海生为本次报告会线上致辞。报告会以线上直播、线下参会两种方式共同展开,吸引了4万余名观众共同参会。
陈海生首先代表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向关注和参与此次报告会的来宾们表达了感谢!他在致辞中表示,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要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我国的经济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亟待转型,要大力推进能源科技创新,促进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他希望本期“科普大讲堂”活动能让关注低碳科技、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各界人士学有所获,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内涵,催生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一轮能源和产业革新。
随后,赵长颖教授围绕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目标下能源转型进行介绍。报告对国内外在碳排放规模、碳排放强度、非化石能源占比、新能源装机、碳减排碳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当前能源行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了我国能源技术、能源结构与能源管理等发展路径。从“化石能源逐渐退出、可再生能源比例加重、能源管理智慧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发展机制出发,介绍了与可再生能源有机融合的储热、储电等前瞻性低碳化储能技术;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化”与多种形式新能源高度结合,介绍了面向碳中和绿色发展的智慧型能源系统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为实现能源在电力热力、工业减排、交通等领域的成功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能源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及气候投融资将有力促进绿色低碳能源转型。
报告分享结束后,赵长颖教授与现场、直播间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和疑惑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和解答,问题涉及低碳政策下发动机行业未来发展、新能源、储能、太阳能发电、碳排放的标准等多个方面。
本期科普大讲堂活动为关注碳达峰、碳中和,致力于推动低碳科技进步、助力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为全民携手、共同构建绿色家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