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风雨兼程五载路,低碳学院谱新章|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五周年院庆暨2022浦江创新论坛-低碳未来科技分论坛(第四届碳中和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奋进,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迎来了建院五周年院庆。五年前,在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国内首个低碳学院,学院的成立融合了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一流高校的优质低碳资源和治学智慧。一直紧密服务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结合低碳产业国际发展趋势,开展低碳技术、碳金融、碳管理、低碳城市等领域的顶尖人才培养和前沿科学研究,致力于为中国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产业发展支撑。
低碳学院五周年院庆仪式
9月1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建院五周年庆祝大会在低碳学院5楼报告厅举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教授,国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李高司长,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苗挺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新远教授,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先生,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吉杰先生、总裁朱雷先生,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阳虹女士,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静瑜女士,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顾晋女士,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亮先生,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总裁魏炜先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相关部处、兄弟院系的领导和30余家企事业单位领导、部分学院校友及师生们线上线下共同出席此次大会。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院长赵长颖主持此次大会。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教授首先通过视频发来祝贺。他表示五年来低碳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端培训等方面均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高度肯定了五年来低碳学院对低碳科技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展望未来,林校长代表学校向学院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交叉创新的学术氛围,为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低碳人才提供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强化使命感召,鼓励更多优秀学子投身低碳事业,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三是拓宽国际视野,关注国际国内学科建设动向,找准自身发力点。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苗挺致辞。他表示低碳学院是临港新片区“5+2”高校资源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产教融合发展、教育体系完善、优秀人才聚集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表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也将一如既往的支持低碳学院在临港的发展,期望在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低碳制造、绿色数字化、低碳建筑、智慧交通、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碳汇开发等低碳学院的优势领域进一步加深合作、协同发展,共同为建设“智慧、低碳、韧性”城市做出贡献。
国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通过视频致辞。他表示,气候变化是重大全球性挑战,事关人类未来和各国发展,近年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低碳学院自成立以来在人才培养、高端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对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英国爱丁堡大学校长Peter Mathieson通过视频致辞。他肯定了低碳学院在国际化科研合作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希望未来两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为国家乃至全球低碳事业凝聚智慧、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在筹备五周年院庆期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副校长Katharine Carruthers、华威大学副校长Sai Gu、宝武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等多家海内外院校和合作单位纷纷向学院发来贺信和视频,向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祝贺,祝愿学院以建院五年为新的起点,传承交大精神,科研水平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产教融和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果。
低碳学院院长赵长颖作院情报告,介绍了学院的总体情况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端培训、国际合作、师资力量几个方面的建设进展与成效。赵长颖教授表示未来低碳学院将继续践行培养一流低碳人才、提供一流高端培训、开展一流科学研究、实现低碳产业孵化的愿景与使命,继续努力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推进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和服务国家双碳战略贡献力量。
2020级研究生薛新杰作为在校生代表发言。他分享了在低碳学院两年间学习生活的点滴记忆,感谢学院一直以来的无私关爱和严格而全面的专业培养,他表示,所有低碳学子都面临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作为低碳学子要把青春的奋斗融入国家绿色事业,展现交大低碳人的风采。
学院产业导师代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发言。赖晓明对低碳学院五周年院庆表达了衷心祝贺,并表示,期望双方在深厚友谊和密切合作下,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战略、政策的研究,共同为我国低碳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值此建院五周年之际,上海交大与爱丁堡大学发布“低碳”种子基金。朱新远副校长介绍了种子基金的具体情况并发布第二轮种子基金项目计划,以资助“碳中和”领域前沿研究,加强两校在低碳领域的科研合作。英国爱丁堡大学副校长James Smith也通过视频形式为此次种子基金签约仪式送上致辞。
最后由管委会苗挺副主任、朱新远副校长上台共同启动按键,上海交通大学-爱丁堡大学低碳种子基金正式发布!
学院成立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为进一步加深与重点合作单位的紧密合作,学院与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申能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中电华创电力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七家重点合作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上七家单位的董事长、相关负责人以及管委会苗挺副主任、上海交大朱新远副校长共同见证了签约仪式。
最后,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校歌声中落下帷幕。银莲初见,五载春秋育英才,教责绵长,桃李芬芳铸华章。低碳学院初创阶段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社会各界对学院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每位教职员工的矢志奋斗,得益于每批低碳学子的青春担当。未来之路,低碳学院将继续激情满怀、坚定理想、努力拼搏,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2022浦江创新论坛|低碳未来科技分论坛
9月18日下午,2022浦江创新论坛-低碳未来科技分论坛暨第四届碳中和高峰论坛在低碳学院主楼5楼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共同指导,由上海交通大学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黄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赵天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高翔教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陈海生研究员,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空航天热物理研究所所长谈和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赵长颖教授,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杨建荣先生,英国爱丁堡大学工学院副院长HARRISON Gareth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VAN DER HORST Dan教授先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本次论坛作了主旨报告。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院长赵长颖主持。本次论坛同时开通了现场直播,线上5千余观众共同参会。
领导致辞
朱新远副校长首先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向关注和莅临本次论坛的来宾们表达了感谢!他认为2022浦江创新论坛以“低碳:全球创新新使命”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期望此次论坛成为各位专家学者交流、碰撞思想的平台,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共同献计献策。
主旨报告
在主旨报告环节,黄震院士发表了主旨演讲《双碳的意义与机遇》,论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能源转型的基本逻辑及其带来的机遇。他指出双碳不是赛道超车,是开启全新赛道,是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资源利用方式。双碳是能源重大转型,是一场绿色革命,也是一场系统性社会变革。
潘家华教授带来主旨报告《零碳转型,多赢发展》,他指出零碳能源的革命性技术突破,推动的不仅仅是碳中和,更是就业、增长、安全、生态等多赢的发展动能。提升民生福祉,强化区域协调,避免高碳锁定的各种风险,贡献并引领全球碳中和转型发展。
赵天寿院士在《长时储能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中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液流电池易规模化、长时、安全、无地域限制,适合于大规模储能;热物理与电化学交叉研究是实现液流电池技术突破的关键。
高翔院士在《能源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且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短,亟需加强能源科技创新。报告重点分析了我国能源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着重介绍可再生能源、储能与氢能、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等绿色低碳技术相关案例。
陈海生研究员带来主旨报告《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进展与趋势》,汇报了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示范电站,讨论了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张希良教授在《碳中和与碳市场的几个问题思考》中介绍了全球和主要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技术方案,重点介绍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中国全国碳市场设计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等。
谈和平教授在《热辐射传输及哈工大“双碳〞建设方案》中指出天基光学探测是实现空间攻防、星光定位等的关键,介绍了获取目标与背景红外特征、抑制背景杂光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思路。
赵长颖教授在《低碳能源转型路径与技术展望》中围绕我国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型进行分析介绍,探讨低碳能源转型路径,并对支撑能源转型的相关技术前景进行了介绍。
杨建荣博士在《盈科而进,低碳笃行——建设工程领域的低碳发展与实践》中指出建筑相关领域的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的比重不容忽视。报告从非传统安全的定位出发,面向“双碳”发展挑战,建筑领域从部市级行动方案到企业级探索实践,从业者聚焦城市规划与管理、工程建设与运维、企业生产与治理,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双碳”工作落地。
HARRISON Gareth在《Climate Impacts on Energy Systems: An Overview》中介绍我们可能预期的一些影响气候和能源适应活动的历史,介绍如何评估气候对能源系统影响并列举了气候影响和能源适应的例子。
VAN DER HORST Dan在《A Review of Demand-Side Measures to Decarbonise Society》中指出在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改善健康和福祉并不依赖于能源消耗的增加。但需求方面的措施并不容易实施。它们需要政治承诺和管理能力以使其有效和公平。这些技术已经存在,但在政策设计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定制部署方面仍有创新空间。
2022年浦江创新论坛-低碳未来科技分论坛暨第四届碳中和高峰论坛的举办,对大家加深碳中和碳达峰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我国绿色低碳科技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学院五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同期,中英国际低碳学院战略顾问委员会暨Carbon Neutrality期刊顾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低碳学院顺利召开,学院及期刊战略顾问委员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了会议,感谢腾讯同传对本次会议的支持,近20名国内外顾问委员会成员参会并积极建言献策,对学院与期刊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同时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路径、期刊的建设发展予以启发和指导,共同谋划和助力学院与期刊快速高质量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