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子风采 | 张鹏帅:质疑、理解和成为


发布时间:2023-11-21 

张鹏帅,男,汉族,中英国际低碳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张景新副教授,2022-2023学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当前研究方向为电子介体强化厌氧微生物碳回收过程中的界面电子转移机理。

科研成果

目前共发表5篇SCI论文,返修在审论文2篇, Elsevier上发表专著1篇。其中第一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上发表1篇论文。以共同作者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发表论文4篇。

1. P.S. Zhang, T.Y. Zhang, J.Q. Chen, J.X. Zhang*, Y.L. He, A Novel Role of Hematite in Anaerobic Digestion: Manipulating Membrane-bound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by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 Capacitors with Humic Acid.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7, 10828-10837, (2023). IF=11.4

2. T.Y. Zhang, J.X. Zhang*, P.S. Zhang, J.B. Wang, Y.L. He, Electronic bifurcation: A new perspective on Fe bio-utilization in anaerobic digestion of lactat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7, 10448-10457 (2023). IF=11.4

3. T.Y. Zhang, P.S. Zhang, Z.Y. Hu, Q.X. Qi, Y.L. He, J.X. Zhang*, ""New insight on Fe-bioavailability: Bio-uptake, utilization and induce in optimizing methane production in anaerobic diges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41, 136099 (2022). IF=15.1

4. J.Q. Chen, P.S. Zhang, J.X. Zhang*, Y.L. He, Y.W. Tong, “Micro-Nano Magnetite-Loaded Biochar Enhances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 and Viability of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 in Anaerobic Digestion.”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10, 2811-2821 (2022). IF=8.4

5. J.X. Zhang*, Y.Y. Qu, Q.X. Qi, P.S. Zhang, Y.B. Zhang, Y.H. Tong, Y.L. He*, "" The bio-chemical cycle of iron and the function induced by ZVI addition in anaerobic digestion: A review"" Water Research 186, 116405 (2020). IF=12.8

6. Pengshuai Zhang, Chicaiza-Ortiz Cristhian, Jingxin Zhang, 2022, Additive strategies for enhanced anaerobic digestion for bioenergy and biochemicals. Elsevier. 10.1016/B978-0-323-90633-3.00014-6.

获奖经历

2022-2023年国家奖学金;

实践经历

上海交通大学一二·九长跑志愿者

担任研究生课程《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助教

 

质疑、理解和成为

“质疑,理解,成为”是最近一个网络热梗。表面看起来多少带有戏谑的成分,像是一种逼不得已的妥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映出的却是每个科研人的不屈心境。

质疑自己

2020年秋,张鹏帅以博士生的身份踏入交大校园,他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察看入学指南、进行新生报道、办理入住手续。当时他的研究课题是厌氧资源化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电子转移机理,虽说已有一定的学科背景,但每每看到数篇发表在NCS上的文章都晦涩难懂时,他总是深感差距过大。这让他想起飞来上海那飞机上的3小时,质疑的声音时刻充斥在他的脑海中:我读博是为了对科研的进一步探索,但我真的有能力探索吗?

事情迎来转变的契机,是他想起博导的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就算你在科研方面没有天分,在努力这件事上一定有天分”。他幡然醒悟,NCS上那些光鲜的文章,背后一定写满了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怎么能只看成绩不看努力呢?想通了这一点,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需要理解自己,摒弃质疑,坚信在一个方向一步一步往前挪,四年时间积累像是一串数学公式一样,总会给一个确定的答案,我能接近他们吧?很少有人能够坚定自己的道路,科研亦是如此。坚持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变得无比有意义,也是理解自己的开始!”

理解自己

在下定决心尝试科研后,张鹏帅开始慢慢理解自己,不仅理解自己的不足,更要理解自己的优势。“我认为理解自己是一个特别曲折的过程,抛开科研的复杂性及偶然性等固有因素的干扰,探索科研本身其实就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

阅读文献、寻找创新点经常令他抓耳挠腮,与导师一遍又一遍的头脑风暴令他“心如死灰”,频出问题的实验设备令他心烦意乱,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总是杂乱无章……更让张鹏帅倍感压力的是,身边朋友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般篇篇见刊。他不仅对自己感到恼火,更深感“理解自己”这个课题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找不到方向。“这种感觉就像你在提出问题到得到答案之间需要多步求解,但参考答案只看到一个略。”

痛定思痛,他转向从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寻找答案。他研究的主题是微生物,在微观世界中,电子依靠自己内部的活性位点的能量差实现跳跃。他们并不是在消耗能量,而是在优化能量,最后以一种最完美的姿态呈现出来。一蹴而就的重点似乎从来都不是“就”的实现,而是“蹴”的过程。因此,可以视阅读文献,导师讨论,开展实验这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能量更迭。枯燥无聊过程一定会在某一天结束,以一种你无法想象的形态呈现,这像一种对人生的审查过程。毫无意义之事,在他看来,似乎是充满意义。“这样看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无论不顺或者开心的事情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譬如曾经迫不得已学习的某个技能会在很久之后才发挥关键作用。你在实验室所作的各项管理工作也约束你,让你更高效的产出成果。你与导师熬夜写的各种项目书,最后变成你理解行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找工作时你也能变得侃侃而谈。生活充斥着的大量当下无法理解真正涵义的碎片,最后都拼接出我们对世界的一种看法。”

带着这种态度,他也理解了硕导曾经说的一句话:“博士的博,在于精,也在于广。”他逐渐理解自己,让文献阅读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像穿衣睡觉一样,在实验室机器的运行声音也总是让他心安,和导师一遍又一遍的讨论得到验证也令他愈发沉迷科研探索,最终不断的继续寻找挑战,他终于可以“理解自己”。

成为自己

当理解自己后,需要做的是逐渐“成为自己”。他对成为自己的定义是不再轻易接受别人给的观点结论,而是利用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构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阅读文献为例,我们经常看到别人在期刊上发表针对某项研究的成果,如果只是顺着他的思路去理解的话,最终只能延续别人的研究进行。我们需要利用自己所储备的知识去客观批判它,了解文章背后没有被发现的东西,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在阅读文献时,总习惯将文献中的思路提取出来进行整理而不是只关注结论。同时,他也热衷于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会议,听别人讲别人,然后自己再思考做自己。慢慢的,张鹏帅发表了博士期间的第一篇SCI,拥有了第一次在国际作报告的机会。他开始在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给别人讲自己,逐渐的成就自己。

张鹏帅对自己的认知,经历了螺旋上升的过程,他说,“我非常感谢读博的经历,这个过程让我避开复杂的社会,专心寻找自己的人生经验,这些经验将延伸到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让我受用终生。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导师,成为自己。”

学长寄语

生活中充斥着大量我们当下无法理解真正涵义的碎片,但这些在最后都将拼接出我们对世界的一种看法。所以,在你迷茫不知所措时,不要犹豫不前,敢于实践才能最终走出迷茫。祝大家在最后都能成为自己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