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碳中和背景下的(纳米)岩石物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4-09-17 

报告题目:碳中和背景下的(纳米)岩石物理研究

报告人:胡钦红 教授(美国亚里桑那大学)

报告时间:2024年9月18日 16:00-17:00

报告地点:(线下)中英国际低碳学院432会议室

                    (线上)腾讯会议:591-699-156

 

报告摘要:

碳中和背景下的能源地质研究包括页岩油气高效开采、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绿氢地质储存、增强型地热能利用、高放核废物地质处置等领域,涉及砂岩、碳酸盐岩、泥岩、盐岩、花岗岩和玄武岩等岩体,并普遍发育天然裂缝或需要人工造缝。纳米岩石物理研究包含了岩石性质、流体(气体、水溶液、液态烃)性质、以及岩石和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针对具有大量纳米级孔隙的低渗岩石。致密低渗岩石的孔隙结构(几何学和拓扑学)与基质孔隙-裂缝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流体渗流及质量-热量传输起到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上述岩石在能源地质领域的应用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即多类型流体(如超临界CO2、H2、页岩油气)的大规模保存或高效开采。本研究围绕低渗介质和裂缝双重体系的影响,从基质纳米孔隙连通性与基质-裂缝相互作用出发,应用自主开发的互补性纳米岩石物理研究方法(包括液体-气体扩散、亲水-亲油相示踪剂及微米尺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的示踪元素分布成像)和大科学装置(小角X射线和中子散射)的应用,进行理论(“双区”孔隙连通性)和手段(热-流-力-化-生耦合过程的仪器自主研发)方面的创新,以达到对低渗裂缝型岩体的全面认识,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报告人介绍:

胡钦红,博士(1995年;美国亚里桑那大学),美国地质学会(2013)和美国科学促进会(2020)会士,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及特聘教授(2023),国际权威Top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主编(2017至今),荣获美国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终身杰出教授(2022)、美国政府“富布赖特全球学者奖”(2022)等27个奖项,领导的“纳米岩石物理与碳中和能源地质”研究团队,聚焦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物质传输、裂缝-基质相互作用、低渗地质岩体中流体-化合物的高效开采和储存,已发表245篇SCI检索论文,包括158篇第一或通信作者及96篇Top期刊,指导学生近200名中有50多人在四个国家任教及荣获10多个国家与省部级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