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低碳学院为2025级新生讲授书记第一课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牢新生“拔节孕穗”关键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相关工作,9月26日上午,中英国际低碳学院以“破局突围与使命担当”为主题,围绕一个游戏和一个故事,生动地开展了2025级新生“书记第一课”。学院党委书记郭亮、学工办主任张莹以及2025级全体新生出席此次活动。
郭亮以一场别开生面的“九宫格一笔画”互动游戏开始,引导新生“突破思维定势”来认识即将开启的900多天低碳之旅。她指出,大学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一纸文凭,而是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交大故事
“交大因图强而生”的故事,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郭亮回顾了被李鸿章描述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九世纪下半叶,从“师长夷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到1896年南洋公学的创立,交大的发端与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她特别提到交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感人故事——“上交大西迁、土木支援同济、理学院支援复旦”,展现了交大人胸怀天下的格局。
国际视野:东方MIT的担当与机遇
郭亮讲述了交大作为“东方MIT”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分享了学院丰富的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指出国际学习经历将帮助学生培养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项目中,即使语言不通,同学们也能通过智慧与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遇到的问题都有助于成长。”郭亮鼓励新生勇敢走出舒适区,拥抱全球化机遇。
同辈学习:校园里的隐性课堂
谈及如何在交大度过宝贵的求学时光,郭亮建议新生们充分利用学院小班化教学和导师年轻化的优势,主动与导师建立紧密联系。她强调,在大学里,同辈学习至关重要,学生们不仅要向老师学习,更要与同伴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在大学里,我们并不是单单要和老师学,同辈间的小组讨论会让人收益良多,合作交流和头脑风暴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她鼓励同学们在学术探索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携手合作。
横渠四句: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课程尾声,郭亮书记引用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与全体新生共勉,希望低碳学子能够思考在交大的学习生涯最终价值指向,在选择个人职业发展时应有更大的格局与担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挑战中展现交大人的担当!
与会同学深感振奋,纷纷表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不再是尘封于古籍中的文字,而将成为新一批低碳学子内化于心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种子。大家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大学教育,其核心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思维的解放、人文的修养、跨文化的理解与精神的接续传承。
同学感想
陈楠:
作为一名低碳学院的新生,有幸聆听了书记的开学第一课,内心深受触动,感慨万千。这堂课不仅让我对即将开启的学术旅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在思想层面引发了我对责任、使命与创新思维的深刻思考。
课程伊始,书记组织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小游戏——用一根线将纸上的九个点连起来。起初,我同大多数同学一样,局限于正方形的框架内,反复尝试却始终无法完成任务。当书记揭示答案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只需将线条延伸出"点阵"的边界,就能轻而易举地连接所有点。这个瞬间,我仿佛被点醒。其实许多时候,束缚我们的并非问题本身,而是自我设限的思维定式。
在分享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故事的环节,让我颇有感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交大学子并非埋头于书本,而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相连。交通大学之所以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正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学子将爱国精神融入血脉,将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书记的开学第一课,让我深刻认识到,低碳学院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场所,更是培育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的摇篮。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定会以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去探索低碳领域的未知,以交大学子的担当精神去迎接每一个挑战,让交通大学的爱国传统与科学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光芒。
孔方圆:
作为一名低碳学院的新生,在参与郭亮书记的“书记第一课”后,我深受启发。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对研究生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交大历史与精神的传承让我感受到身为交大人的责任。从书记讲述的交大因图强而生的历史中,我体会到这所百年学府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担当。这种精神将激励我在低碳领域勇担使命。
书记鼓励我们“不要被思维定势所束缚”,这句话点醒了我。在低碳领域这一交叉学科前沿,更需要我们打破思维边界,勇于探索创新。我将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在与同辈的交流中激发新思路,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化视野是书记强调的另一重点。交大素有“东方MIT”之称,低碳学院与爱丁堡大学等国际高校的合作项目,为我们提供了广阔平台。我决心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全球视野,为全球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我将牢记书记的教诲,以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志,在低碳领域潜心钻研,为中国的“双碳”目标贡献青春力量。